城发人
驰而不息 躬行不辍
守正不忘创新 奋发始终向前
在【郑城发·正奋斗】系列里
让我们一起
见证郑城发的奋斗群像
汇聚正奋斗的共识力量
第四期
团队篇
合力书写场馆运营新篇章:
奥体投资回收团队

在郑州这座快速发展的中原都会,有一座醒目的地标——郑州奥体中心。它不仅仅承载着大型赛事和演出的喧嚣,更悄悄孕育着一个关乎大型公共场馆未来的实验:如何在没有政府常规补贴的模式下,实现可持续运营?前路茫茫,无例可循。
“没有先例,那我们就创造先例;没有政策依托,我们就去推动政策出台!”奥体中心负责人杨帆语气斩钉截铁,随后集团财务部与奥体中心团队如同精密咬合的齿轮,以上下一盘棋的协作,开启了数年的探索破局之路。
挑战是巨大的。两支精锐团队迅速行动:奥体中心团队深入全国12个省份,走访数十座同类大型体育场馆,实地取经,吸收各种运营模式的优劣;与此同时,集团财务部办公室里厚厚的政策卷宗堆成了小山,他们像考古一样,逐项梳理近十年来所有关于大型公共场馆建设、运营及补贴等相关政策文件,寻找政策支撑和实践参照的缝隙。
一次次的头脑风暴,一遍遍的数据推演,一种独特的“郑州模式”在摸索中渐渐清晰——企业市场化运营,政府租用结合政策奖补的形式进行支持。然而,蓝图再美,也需要打通政策与执行间的关节。接下来的日子里,一场接一场的专题协调会不断召开,两个团队头脑风暴、碰撞交流。团队成员刘婷婷回忆:“那时候,白天在不同部门间奔走沟通;晚上回到公司,所有人都聚在一起复盘,哪怕是一个小数点、一个百分比,都必须用放大镜看,反复核对,确保滴水不漏。”正是这种细致入微的沟通和坚持,一点一滴地打通了蓝图到实景的桥梁,确保了这种创新运营机制的可行性。
2024年,曙光初现,巨大的压力和高效的协作激发了前所未有的速度:仅用时一个月,场馆投资回收方案就取得了书面支持意见;而上级单位的最终审批,更是在短短一周内就顺利通过!整个团队悬着的心总算放下了。
“说没动摇过是假的,太难了。但看看身边的同事,为一个目标拼尽了全力,那种氛围,让我觉得所有的坚持都值得。”团队成员樊萌茂的这句话,成了这场由集团上下历经波折终获攻坚胜利的最生动注脚。
郑州奥体中心的灯光亮起,一个新的运营篇章正式开启。它不再仅仅是一座地标,更是一座创新与坚韧铸就的里程碑,为大型公共场馆的可持续发展,蹚出了一条充满希望的“郑州路径”。
个人篇
“钉钉子”磨砺岗位匠心:刘欢

“他啊,那股子‘钉钉子’的韧劲儿真让人佩服!认准了目标,就全力以赴,不钉牢决不罢休。”这是同事对刘欢的一致评价。
2024年,伴随着城市更新事业部的改革转型,在会计领域深耕十余年的刘欢,毅然转身,将挑战的目光“钉”向了税务筹划的新领域。
刚刚踏入全新战场,刘欢一刻不敢耽误,迅速进入了学习状态,总想着更快、更好地完成所有工作内容。然而,还来不及熟悉每颗钉子的棱角,他便迎上了一块“硬石头”。
城市更新事业部勇挑国企重担,肩负起“保交楼”这一重大使命。作为财务融资部的一员,刘欢深知确保资金高效有序运转是托起这份重任的基石。但根据业务情况,每逢季度末,这份重任带来的压力便扑面而来:他需要同步与数十家银行和公司精确核对海量文件,同时时刻紧盯资金筹集进度,确保每一分利息都能按时、足额到位。工作强度与责任之大可想而知,但他更明白这不仅事关公司经营,更维系着万千家庭对安居乐业的期盼。
没有过渡期、没有热身赛,他立刻投入“战斗”。他每天保持与20多家公司的高频沟通,光打电话就要好几个小时。起初,沟通工作并不顺利,每一家都有各自的工作节奏与沟通风格,也有不同的自身情况与政策理解。想要推动工作落地,其难度宛如一场跨越千山万水的“协同长征”。
面对难题,刘欢清楚“钉钉子”不是蛮力,是韧劲与巧劲的结合。他通过逐一梳理与换位思考,敏锐洞察到各公司的资金情况和工作配合特点,采取差异化的沟通策略。同时,提前准备好详细且精准的资料,主动配合繁琐流程,以专业和耐心赢得对方认可。“我从单向思维逐步转为共赢思维,与他们共同探讨解决方案,帮助缓解资金压力。”刘欢在保持前进航向不变、主攻方向不偏的前提下,把每一锤都敲在点子上,每一钉都钉在管用处。
思路调整后,他快速投入“攻坚战”。无数个深夜,他逐一核对数据;无数个电话,实时紧盯每个公司的资金筹集进度,分秒必争,一刻不松懈。功夫不负有心人,当资金款项如期入账,这颗“钉子”,终于被稳稳钉牢,刘欢心中的巨石终于落地。
道阻且长,行则将至。在城市更新的浩瀚星河里,刘欢正以他的钉钉子精神,在财务的方寸之地,镌刻下坚实的足迹。未来征途,他将继续在每一次“钉钉子”的坚持中,淬炼岗位匠心,为城市更新贡献坚实力量。
全心服务护航园区发展:秦健普

走进园区的“科技企业孵化器”,墙上挂满了密密麻麻的企业服务流程图:从企业服务平台、导师匹配,到资源对接、市场推广,每个环节的服务标准都标注的清晰明了。而这正是园区运营“大管家”秦健普,践行“全周期赋能”“第一时间”响应需求的生动缩影。
“康总,您反馈的融资问题,我们已经对接了金融机构,下午可以安排客户经理亲自上门对接。”刚帮一个企业解决完难题,秦健普又匆忙地拿起笔记本,转身投入到走访园区企业中,从投融资到人才公寓需求,从供应链服务到普惠政策,他都一一记录。而园区已入驻230余家企业,单是一轮走访下来,步数就超两万步,但这早已成为他的工作日常。为了更快地跟企业老板建立有效沟通,以便高效地嫁接资源帮助,秦健普特意梳理了一份“园区工作地图”——他按照省内7大产业集群和28条重点产业链,对园区企业进行精准分类,翻开地图,每家企业的类型、需求、资源缺口都一目了然。这份带着温度的“企业档案”,让资源对接少了“盲目性”,多了“针对性”,也让企业切实感受到服务的“量身定制”感。

服务的温度不只有日常点滴的细致考量,更有紧急时刻的雪中送炭。有一次,秦健普去一家企业访谈,却发现负责人不在,员工不经意的一句“老板去外地拓展业务了,就想多拉些订单,养活咱们团队”触动了他。藏在初创企业背后“想好好活下去”的坚持、努力,秦健普看在眼里、记在心里。所以,每次对接高校资源、政府政策及大型企业走访时,他总会主动“搭话”,帮企业推销产品、争取机会。“园区不是二房东,而是企业成长的伙伴。很多‘小老板’选择创业背后都有一个故事,我会关注他们每个企业主的‘创业素质’和条件资源,尽可能帮助他们,让他们尽量少走弯路。”今年5月份,一家电子信息企业因现金流短缺面临困境,他连夜梳理郑州市普惠性金融政策,一次次地与银行、担保机构沟通协同,为企业量身制定融资方案,最终帮助企业获得300万元低息贷款。像这样的案例,在园区已累计超过20例。
从穿梭园区的“走访专员”到企业信赖的“服务管家”,9年双创路,秦健普没有豪言壮语、惊天动地,却用脚步拓宽服务半径,用真心搭建成长桥梁,用点滴服务书写出奋斗者最美的模样!
